8 月 11 日讯,《足球报》社长刘晓新今日撰文谈论中国足球,其中针对广州球迷对广州豹的抵制问题展开分析,直指中国足球在发展与评价中缺乏明确标准的现状。
刘晓新在文章中坦言,中国足球或许最缺乏的是搞足球的标准和评价足球的标准,并以广州球迷对广州豹的抵制为例展开论述。他透露,曾试图召集有代表性的球迷组织,探讨是否应因广州队而抵制广州豹,但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实现 —— 部分球迷不愿露面,另一部分则担心媒体会为广州豹 “说话”。这种沟通困境,恰恰反映出中国足球在争议事件中缺乏共识性标准的尴尬。
实际上,刘晓新团队的初衷只是想厘清两个核心问题。其一,广州队被取消注册资格的责任归属。他明确指出,这并非广州市足协、体育局或市政府的责任,核心问题在于经济层面:恒大集团为广州恒大俱乐部投入的 80 亿究竟是投资还是借款?从足球角度看答案清晰,但这本质是经济问题。80 亿借款作为无法抹除的应收账目,其重要性远超足球记忆,却被许多人忽视。
其二,球迷的忠诚对象究竟是城市还是球队 LOGO?广州队曾给城市和球迷留下诸多美好回忆,但当球队因非足球原因消失后,球迷是否应拒绝为城市新球队呐喊?刘晓新的疑问,直指球迷立场的核心矛盾 —— 对过往球队的情感与对城市足球传承的责任,如何平衡缺乏明确标准。
广州球迷对广州豹的抵制,源于对广州队的深厚感情。广州队曾缔造中超八冠王、两夺亚冠的辉煌,成为城市名片,球迷将情感寄托于球队 LOGO 与过往记忆,这不难理解。但当球队因资本问题退出后,新组建的广州豹作为城市足球的延续,却遭遇抵制,反映出球迷在情感与理性间的挣扎,而这种挣扎的根源,正是缺乏评价足球的标准:究竟是坚守旧有记忆,还是支持城市足球的新生?
从中国足球整体来看,类似的标准缺失普遍存在。俱乐部运营中,投资与负债的界定模糊,导致球队生存危机频发;球迷文化里,对球队与城市的情感边界不清,影响新球队的成长土壤。刘晓新的思考,不仅是对广州球迷立场的探讨,更是对中国足球生态的叩问 —— 没有明确标准,各方就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,阻碍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。
解决这些问题,需要建立清晰的标准:明确俱乐部财务规范,区分投资与负债的法律与足球意义;引导球迷文化向城市归属感倾斜,让足球成为连接城市与市民的纽带,而非依附于某一企业或 LOGO 的符号。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类似广州球迷抵制事件的反复出现,让中国足球在共识基础上稳步前行。